top of page

不一樣的告別禮

  • 作家相片: May Aresko Lam
    May Aresko Lam
  • 2022年2月1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3年10月2日


May Aresko Lam


死亡,沒有人想面對。然而當事情不幸地發生了,不是每個人都想出席喪禮,有恐懼的、有忌諱的、有害怕面對哀傷的,也有害怕那份冷冰冰又靜止的空氣⋯⋯然而孩子的愛卻讓事情變得簡單而直接。


哥哥雖然沒有見過在媽媽肚中活了30週的弟弟,但當我們談到弟弟的死,那一直在父母面前抑壓著的淚水再忍不住了,哥哥亦坦誠地道出那因未曾見過弟弟一面而引發的哀傷之情。哥哥是個滿懂事又很會照顧別人的孩子,他會怕父母傷心而隱藏自己的哀傷,母親哭泣時亦會主動上前安慰,而自己的需要卻放在一旁。在嚴峻的疫情下,父母因擔心哥哥的健康,決定不讓他出席弟弟的告別禮。可是,在我和哥哥的傾談中,他勇敢的表達出心底的想法,他渴想見弟弟一面呢! 於是我跟父母商討, 安排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 直播告別禮。



到了告別禮當天,媽媽和哥哥在家中一起看我的直播,而我亦成為他們的手,去完成他們的心意。跟哥哥為告別禮作好準備後,在儀式進行時哥哥選擇了一件他親手做的禮物送給弟弟並放在他所想的地方。弟弟及媽媽都在空氣中跟弟弟說出不捨的心聲及祝福。哥哥選擇了看著弟弟天使般的樣子,而媽媽便想我成為她的手去摸著兒子,邊說出她的心聲,這個睡得甜美的小天使都聽到了,並在愛他的爸爸、媽媽和哥哥的愛和祝福中完成他的旅程。



後記:死亡及哀傷對孩子而言都很陌生,不同年齡的孩子亦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反應。而最常見的不良適應反應是走在兩極:變得成熟或倒退。變得成熟的孩子有機會將自己的情緒收起並專注於照顧別人;而變得倒退的孩子則出現比他/她現時年齡較小的行為,如常常依附著照顧者、變得很活躍或疲累、要求照顧者餵食等。其實適當的溝通及情緒表達有助孩子去理解及抒發情緒,家長亦可多加留意孩子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當發現孩子的變化持續或變差,可尋求專業人仕協助。

留言


© 2025 by May Aresko Lam, APT, CCLS, RSW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