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駕飛船的小勇士

  • 作家相片: May Aresko Lam
    May Aresko Lam
  • 2021年10月1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3年10月3日

By May Aresko Lam (刊登於「童心」第42期, 8/2012)



明明的話︰



每次我回到醫院,第一時間便是找兒童醫療輔導師林姑娘借玩具。有一次林姑娘跟我講了一個「飛行任務」的故事,聽過故事,我知道做電療就好像“炎神戰隊”的超人駕飛船一樣,若我可以在船艙坐定定的話,就可以不用食瞓覺藥,完成之後又可以吃東西。林姑娘問我想揀坐定定還是瞓覺,我當然是揀“坐定定有嘢食啦”!但又怕做不到,林姑娘提議帶我到那裡演習一次,我便答應了。


ree

那天,林姑娘帶我和媽媽到了電療部,那裡的阿sir和姑娘都很友善。她們給我摸一下坐飛船用的「安全帶」、「駕駛椅」,又邀請我到「控制室」參觀一下。「控制室」有幾個電視及一支咪,我可從電視見到船艙情況,又可用咪同船艙裡面的人說話。然後,阿sir和姑娘讓我坐在「駕駛椅」加上「安全帶」,給我感受一下駕飛船的情況,原來啟動飛船後,船艙是要熄燈,只有我的「駕駛椅」範圍才有光呢!這時,林姑娘建議讓我獨自在船艙駕飛船,媽媽和其他人都回到「控制室」與我聯絡。雖然要一個人留下有點讓我害怕,但聽著媽媽的聲音讓我成功保持不動。



成功完成演習,我便有信心完成十次的「飛行任務」,真正任務期間,電療部的阿sir准許我看卡通影碟,大家更稱讚我是電療小勇士!




進行骨髓移植前,因應不同的病情和需要,有些孩子需要進行連續三至五天,每天兩次的全身電療。5歲的明明,平日活潑好動,媽媽和醫護人員都擔心他能否不用麻醉藥去完成這個挑戰。能夠看著他勇敢、安靜又合作地完成整個療程,內藏在孩子心中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議!是次旣成功又順利的經歷,亦有賴兒童醫療輔導師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和團隊合作關係。



兒童醫療輔導師的話︰



當要為明明作電療準備時,我用了一本「自家製」的刊物---「飛行任務」,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他的語言讓他明白電療的療程,又透過遊戲與他發掘處理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我與電療部聯絡,安排電療以外的時間作演習。在成人世界裡,為要完成以上任務,看似花了很多時間、人手和資源,很不化算。事實上,當孩子從預備的過程中對將要面對的療程掌握多了,心裡的不安便會減少,從而建立了信心去接受療程。一方面孩子的負面經驗減少,這使他們更易去接受其他挑戰;另一方面,當孩子樂意的與醫護人員配合時,醫護人員所需用的時間、人手及藥物份量亦因應減少,家長的擔心和焦慮隨之減輕。這可達致多方得益的局面。



留言


© 2025 by May Aresko Lam, APT, CCLS, RSW 

bottom of page